close
朔望,日期,月亮,不含,基本
提問: 為什么會有閏七月? 問題補充: 今年農歷有閏七月,憑什么來定閏七月或閏八月? 医师解答: 新年伊始,當人們翻閱新的日歷時,便會發現狗年農歷七月緊隨其后的不是八月,而是“閏七月”。為什么會多出個“閏七月”呢?要弄清其中的道理,就要從歷法談起。

歷法可分為陽歷、陰歷、陰陽歷三種。陽歷是以太陽周年視運動周期(即回歸年,等于365.2422日)為一年,一年劃分成12個月,它與月亮運動毫無關系。根據嚴厲日期,可知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,但它不能顯示月亮的圓缺,這對那些需要根據月相了解潮汐變化的人來說是不便的。

陰歷則以月亮的圓缺周期(即朔望月,等于29.5306日)為一個月,積12個月為一年。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規律,因而陰歷的日期不能顯示四季冷暖。這種歷法實用價值太小,現在除伊斯蘭教外,已棄置不用了。

陰陽歷,即我國的農歷,它揚陽歷之長避陰歷之短,取陰歷的月為月,陽歷的年為年,即以朔望月為月,以回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。所以農歷是加入陰歷成分的陽歷,帶有陽歷因素的陰歷。根據農歷日期,既可知道潮汐漲落,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。農歷是我國獨創,它閃耀著我們祖先的智慧之光。

由于回歸年和朔望月兩者不能整除,為方便起見,農歷規定大月30天,小月29天,一年12個月共354或355天,比回歸年365.2422天少11天左右,積四年就要少一個多月。久之,就會出現時序和天時錯亂的怪現象。例如,2002年春節在陽歷2月12日,正是寒冬季節;2003年春節在陽歷2月1日,比前一年提前11天,如不采取措施,這樣逐年提前,積上16年,我們就要在盛夏搖著扇子過年了;農事活動也無章可循——時而10月種麥,時而9月種麥……這自然是很不適宜的,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便采用增加“閏月”的辦法。

遠在公元前六百多年,我們的祖先就開始采用“19年7閏法”,即在19個農歷年中,規定12個平年,每年12個月;另7年每年增加1個月,變成13個月,這個增加的月便叫“閏月”。這樣,19個農歷年的總日數(12年×12個月+7年×13個月)×29.5306日=6939.6910日,與19個回歸年的總日數(365.2422日×19年=6939.6018日)基本相等,農歷的月份和四季冷暖也基本相符,日歷和天時就不會錯亂了。

至于閏月如何安排,完全是人為規定。秦朝以前,曾把閏月置于年末,叫“十三月”;漢初則置閏月于九月之后,稱“后九月”;到漢武帝太初元年,又把閏月分插在各個月份。現在的農歷規定不含“中氣”的月份為閏月。

什么叫“中氣”呢?眾所周知,古代天文學家把以立春、雨水、驚蟄……為序排列的24節氣中的單數稱節氣,雙數稱中氣。一年共有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,并規定農歷的12個月份要以12個中氣作為標志,即每個月份必須含有一個特定的中氣。如正月必須含雨水,二月必須含春分……,否則就不能稱其為正月、二月……。凡不含中氣的月份即定為閏月。

為什么會出現不含中氣的月份呢?因為24節氣是根據陽歷定的,其日期在陽歷中是基本固定的,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之間的平均日數為365.2422日÷12個月=30.4368日,而農歷一個月的平均日數是29.5306日,二者相差約一天。因此,按照陽歷定的中氣在農歷中的日期,會逐月有一天的推遲,當推遲到月尾時,下個月份就會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了。

狗年“閏七月”的道理,我們從附表中就可以看出,七月后的那個月只有節氣白露,立秋后的中氣處暑落到另一個月去了,這樣七月后便出現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,因此便把七月后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,沿用七月的名稱,定為“閏七月”,這就是今年“閏七月”的道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agu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